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

于謙勤王 01



于謙勤王

(一)


于謙,字延益,謚號忠肅,浙江錢塘人。在明朝的歷史上,于謙是一位著名的「救時宰相」。

于謙從小就仰慕文天祥,以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勉勵自己。少年讀書的時候,于謙立志以天下為己任,他思考著古今治亂興亡的道理,慨然寫下了《石灰吟》:

千錘萬擊出深山,
烈火焚燒若等閑。
粉骨碎身全不怕。
要留清白在人間。

明宣宗宣德初年,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,兼河南、山西兩省的巡撫大臣。于謙不攜家眷,常獨自一人去上任,冬春在山西,夏秋到河南,正如他在詩中寫的:三晉沖寒到,中州冒暑回。山川元不改,節候自相催。

在任的時候,于謙常常騎馬到下屬的各個地區考察民情,向當地的老百姓詢問生活情況,訪察地方官施政的得失。回到官邸,他就一五一十寫下來,上疏給皇上。如果地方上有了小的水災或旱災,他也馬上報告朝廷。就這樣兢兢業業地,于謙在巡撫的任上一乾就是十九年。

于謙為官非常清廉,每次進京辦事,從不帶任何禮物送人。有人勸他帶些土特產做交際聯絡,他聽罷,笑著舉起兩袖,答道:「吾唯有清風而已。」

明英宗的時候,于謙任兵部左侍郎。正統十四年七月,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也先率領騎兵大舉南犯。當時宦官王振專權,極力鼓動明英宗北上親征。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勸諫,但是皇上一意孤行,貿然親征。結果,明軍在土木堡遭到慘敗,英宗被俘,也先率瓦剌大軍直攻北京,企圖一鼓作氣佔領明朝的都城。

消息傳到京城,一時間人心惶惶,許多大戶人家紛紛南逃。因為京城裝備精良的守軍都已經隨英宗出征,剩下的士兵不足十萬,都是些老弱;而瓦剌軍兵強馬壯,乘勝而來,大有不可抵擋之勢,北京城岌岌可危。

這時,留在京城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請大臣們出主意。一部分大臣主張朝廷趁瓦剌軍尚未到來之際,趕緊遷都南方。這時候,于謙毅然站出來,非常嚴肅地說:主張南遷的人,應該斬首。京城是社稷的根本所在,一旦動搖必將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。大家難道不記得南宋遷都的教訓嗎?一句話點醒了眾位大臣,郕王也非常支持于謙的看法。由此,南遷的提議被廢棄,保衛北京的策略確定下來。